高固碳量的優質木材培育發術
更新時間:2022-12-29 14:44:30閱讀: 11來源: 真木網
本篇真木網要為您介紹的是高固碳量的優質木材培育發術的相關科普知識。

根據人工林紅松和大青楊固碳量、解剖構造特征、物理特征和力學特征的統計和相關分析,探討較理想的人工林木材培育模式。以樹木的固碳增匯為前提,培育模式可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培育經濟用材林,二是培育固碳增匯林,兩者的區別在于經濟用材林的采伐期短,固碳增匯林的釆伐期長,此外對于經濟用材林,針對不同的用途,對木材的密度、徑級、力學強度等都有不一樣的偏重。
人工林紅松。適宜的氣候因子既能夠提高木材材質,又能夠增加木材的固碳量,根據研究得出,調控1月的平均降水量小于60mm,4月的平均地溫在6?7°C,7月的平均地溫在26笆左右,適量降低8月和9月的相對濕度,10月的平均地溫小于4°C時,能夠提高人工林紅松的固碳量,且同時提高管胞的直徑、壁腔比,減小微纖絲角,即利于培育出大徑級優質高固碳量人工林紅松木材。

人工林紅松木材品質對地理位置具有選擇性,方正林區和老山林區適宜培育大徑級優質高固碳量人工林紅松木材,而涼水林區紅松的培育具有選擇性,一種是大徑級優質低固碳量紅松木材,一種是小徑級低質高固碳量木材。綜合考慮木材解剖構造特征和固碳量的變異性,涼水林區適宜培育大徑級優質低固碳量的經濟用材林,且采伐期應在10?12年間。而方正林區和老山林區則適宜培育固碳增匯林。根據不同地理位置人工林紅松培育模式的方向性,通過調控立地條件和培育措施來進一步提高木材的材質和/或固碳量。林區的氣候和立地條件是已定的,一般情況下,人類對其只具有選擇性,而培育措施是人類調控森林的主導因素。因此,人工林紅松的培育模式如下:①固碳增匯林:立地條件選擇陽坡和/或半陽坡,坡上初植密度為1.5mX2.0m,土壤差異不顯著,但首選白漿化暗棕土,林分類型為混交林,造林后5?6年修枝,7?8年輪伐,修枝和輪伐得到的紅松木材可作為紙漿或壓縮燃料的原料;②大徑級用材林:有兩種培育模式,一是立地條件選擇陽坡,坡下初植密度為1.5mX2.0m,土壤差異不顯著,但首選白漿化暗棕土,林分類型為純林,造林后5?6年修枝,不輪伐;二是立地條件為陰坡,坡上初植密度為1.5mX1.5m,土壤差異不顯著,但首選白漿化暗棕土,林分類型為純林,造林后5?6年修枝,不輪伐;輪伐得到的紅松木材可作為紙漿或壓縮燃料的原料。兩者的區別在于陰坡的抗劈力、抗彎強度和順紋抗壓強度相比優于陽坡;③小徑級用材林:立地條件選擇陰坡,坡下初植密度為1.5mX1.5m,土壤差異不顯著,但首選白漿化暗棕土,林分類型為純林,不修枝,不輪伐。

人工林大青楊。研究得出,減少1月和2月的降水量,提高5月的平均氣溫,減少10月和11月的日照時數,有助于培育大徑級優質高固碳量人工林大青楊木材。由于對大青楊的研究是在已定的陽坡、坡上和混交林的立地條件下進行的,因此對大青楊的研究結果具有限定性。具體的人工林大青楊培育模式如下:(1)固碳增匯林:立地條件為陽坡、坡上初植密度為4.0mX4.0m,土壤為草甸白漿土,林分類型為混交林,造林后12?14年輪伐,輪伐得到的大青楊木材可作為紙漿或壓縮燃料的原料;(2)大徑級用材林:立地條件為陽坡、坡上初植密度為4.0mX4.0m,±壤為草甸白漿土,林分類型為混交林,采伐期為16?17年;(3)小徑級用材林:立地條件為陽坡、坡上初植密度為2.0mX2.0m,±壤為草甸白漿土,林分類型為混交林,采伐期為8?10年。
真木網是一家專注于木材垂直領域的b2b交易平臺,公司專注于木料板材行業,積累了豐富的膠合板資源,平臺上入駐合作的木料板材商家超過1000家,是國內現著名的板材現貨供應商。真木網與國內大型木托盤、板材供應商有著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進貨渠道多,進貨總量大,貨源充足,規格齊全,價格合理,質量有保障,現貨供應,更有24小時在線報價。
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