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現代林業發展規劃布局(下)
更新時間:2022-11-05 15:39:16閱讀: 24來源: 真木網
本篇真木網為您講述廣州現代林業發展規劃布局的下半部分。
五極指花都、從化、增城、番禺、南沙5個區(市)以城區和近郊區為主的綠化建設。
圍繞花都發展定位,突出林業在生態屏障和產業發展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提高城區綠地質量,強城區周邊地帶的丘崗地森林恢復與改造,搞好城區和周邊地區的綠化美化建設;另一方面要圍繞新白云機場建設,完善主干道路林帯建設;三是要結合花卉、綠化苗木生產、林果等發展相關產業。
從化,本地處于廣州重要水源供應地,有良好的森林大環境依托。城市林業建設要在提高城區綠地質量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城區周邊地帶的林業建設。
增城由于地處山區河谷地帶,周邊有比較好的森林環境。林業發展要圍繞城市發展定位,突出林業綠化建設在促進旅游經濟當中的主導地位。一是要加強城市周邊地區崗地森林恢復,建設生態風景林,為增城的環境改善服務;二是要加強森林、濕地景觀資源開發,發展森林旅游產業。

番禺作為廣州“南拓”的重點地區,城市發展既要實現與廣州城區的有效連接,又要避免完 全的建筑“融合”。林業綠化建設要在提高城區綠地質量的基礎上,與城市發展規劃和綠地 系統規劃相結合,重點保護好丘崗森林和構筑生態廊道。
南沙是廣州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地區,目前該地的城市建設發展迅猛。要結合城市發展作好林業建設規劃,特別是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開發區建設規劃相結合,避免走先建后拆、拆遷插綠的老路,重點加強南沙城區丘崗林地的保護和改造,加強濕地、沿水岸帶防護林、農田防護林網建設,為城市發展預留足夠的林業生態建設空間。
七帶為維護廣州市域的生態平衡,應基于區域與城市生態環境自然本底及其承載能力,選擇適合于區域與城市的生態結構模式進行生態綠地布局。規劃以“山城田海,水脈相連”的自然特征為基礎,重點在生態敏感地帶構筑7條主干“區域生態走廊”,建構多層次、多功能、立體化網絡式的生態結構體系。
廣州北部山區與城市之間的交錯地帶,生態環境比較敏感,森林資源質量不高,經濟果木林發展面積大,同時許多山體受到采石開墾破壞,需要加大恢復力度。以恢復森林植被為目標,結合城鎮綠化美化需求,重點建設生態風景林。
流溪河是廣州城區主要的水源供應渠道,對保證為廣州市民提供清潔安全的飲用水至關重要。主要是指流溪河從化太平鎮以下河段的沿岸綠化帶建設。為保護流溪河水質,凈化沿線面源污染,在沿岸建設一定寬度、自然模式為主的沿河生態防護林帶。

西部污染控制帶,南起洪奇瀝水道入???,穿過滴水巖、大夫山、芳村花卉林果區,北接流溪河及北部山林保護區。
東部濕地恢復帶,南起珠江口,經海鷗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側生態隔離帶至北部山林地區。結合東莞在東江沿岸規劃建設綠化林帶,形成沿江林水結合濕地恢復帶。
中部城區隔離帶指鐘村 蓮花山生態廊道。位于中心城市和南部新城之間,西起大石、鐘村鎮西部的農業生態保護區,經以飛龍世界、香江動物園為基礎的中部山林及基本農田保護區,向東經化龍農業大觀、蓮花山,延伸至珠江。廊道主要作用是在中心城市和新城之間形成一條東西向的生態隔離帶。
南部水體凈化帶指沙灣——海鷗島生態廊道。包括沿沙灣水道和珠三角環線及其以南大片農田。主要 作用為保護市域的城市發展,控制城市的無限制蔓延,并加大南岸的綠化建設,增強凈化功能,為南部農田提供安全屏障保護。
沿海生態屏障帶指南部沿海灘地防護林建設地帶。重點把濕地保護與沿海防護林建設結合起來,為發展水產養殖、觀光旅游等生態產業提供可靠的環境保障。
多點,市域范圍內石灘、太平、沙灣、獅嶺、江高、新塘、鰲頭、石樓、炭步、太和、良口、中新、花東、鐘落潭、大崗等已建和規劃建設的15個中心鎮的綠化建設。
真木網是一家專注于木材垂直領域的b2b交易平臺,公司專注于木料板材行業,積累了豐富的膠合板資源,平臺上入駐合作的木料板材商家超過1000家,是國內現著名的板材現貨供應商。真木網與國內大型木托盤、板材供應商有著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進貨渠道多,進貨總量大,貨源充足,規格齊全,價格合理,質量有保障,現貨供應,更有24小時在線報價。
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