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化建設取得的主要經驗
更新時間:2022-11-02 16:28:49閱讀: 10來源: 真木網
一起來隨真木網來看看我國森林文化建設取得的主要經驗吧!

政府推動,社會參與。
森林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是一項基礎性、政策性、技術性和公眾參與性很強的社會公益事業。各級政府積極倡導和組織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把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充分發揮政府在統籌規劃、宏觀指導、政策引導、資源保護與開發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通過有效地基礎投入和政策扶持,促進市場配置資源,鼓勵多元化投入,實現有序開發和實體運作。
比如,云南省提出建設 綠色經濟強省的目標,啟動了七彩云南保護行動計劃。貴州省實施“生態立省”戰略,構筑兩江生態屏障,再造貴州秀美山川。四川省把“到2010年,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這些發展思路,對西南地區生態建設和林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同時,全社會廣泛參與是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根本動力,大幅度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程度,是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目標。
林業主導,工程帶動。
林業部門是保障國體生態安全,實施林業重大生態工程的主管部門,在生態文化體系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這是確保林業重點工程與生態文化建設相得益彰,協調發展的基本 經驗。廣州市在創建森林城市活動中,以實施“青山綠水”工程為切入點,林業主導,各業 協同,遵循“自然與人文相宜,傳統與現代相兼,生態建設與文化建設相結合”的原則,精心打造城市生態體系,不僅提升了城市品位和魅力,而且促進了全市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消費觀念和生態意識的變化。

宣傳教育,注重普及。
森林生態文化重在傳承弘揚,貴在普及提高。各地通過各種渠道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 生態文化宣傳普及和教育活動。一是深入挖掘生態文化的豐富內涵。如云南、貴州省林業廳經常組織著名文學藝術家、畫家、攝影家等到林區采風,通過新聞媒體和精美的影視戲劇、 詩歌散文等作品,宣傳普及富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文化,讓廣大民眾和游客更加熱愛祖國、熱 愛家鄉、熱愛自然。二是以各種紀念與創建活動為契機開展生態文化宣教普及。各地普遍地 運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和兒童參與性、興趣性、知識性較強的植樹節、愛鳥周、世界地球日、荒漠化日等紀念日和創建森林城市活動,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三是結合旅游景點開展生態文化宣傳教育活動。
豐富載體,創新模式。
森林與生態文化基礎設施是開展全民生態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衡量一個地方生態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截至2006年底,全國已建立各級森林公園2067處,規劃總面積1569萬公頃,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660處,面積1125萬公頃。福建省已建成31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有25個自然保護區在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普遍建了森林博物館、觀鳥屋、宣教中心等。

產業拉動,興林富民。
森林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山區繁榮和農民增收致富。據統計,森林公園通過發 展森林旅游已經使2700個鄉、12 000個村、近2000萬農民受益,帶動森林公園周邊4654個村脫貧,直接吸納農業人口就業數量近50萬個。農民意識到山川秀美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農民有了熱愛家園的自豪感,自覺珍惜資源、保護環境,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愛綠、護綠、 興綠成為新風尚。
真木網是一家專注于木材垂直領域的b2b交易平臺,公司專注于木料板材行業,積累了豐富的膠合板資源,平臺上入駐合作的木料板材商家超過1000家,是國內現著名的板材現貨供應商。真木網與國內大型木托盤、板材供應商有著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進貨渠道多,進貨總量大,貨源充足,規格齊全,價格合理,質量有保障,現貨供應,更有24小時在線報價。
支持一下